当前位置:首页 > 评价头条

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拉开序幕 汽车评价研究院电驱动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2-07-18 汽车评价 0条评论 收藏

7月15日,汽车评价研究院联合“世界十佳电驱动评委会”发起策划并主办的“电驱动发展趋势研讨会”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在京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以“高渗透率及供应链重构格局下,电驱动发展趋势研讨会”为主题,内容包含行业专家技术报告、企业最新电驱动技术分享、未来电驱技术展望、零部件企业如何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等,行业大咖云集,干货满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世界十佳电驱动评委会主席徐向阳,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管欣,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广西大学君武学者、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勇,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温旭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林程,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李盛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副主任王书翰,以及来自弗迪动力、吉利、中国一汽、长安汽车、思皓新能源、蔚来、小鹏汽车、上汽乘用车、万里扬、蜂巢传动、青山工业、博格华纳、无锡胜鼎、蓝黛动力、加特可、海纳川、上海舜驱、江西江铃等十余家专业电驱动研发公司和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拉开序幕 把脉行业趋势策划电驱动研讨会


2022年1月9日,汽车评价研究院重磅推出首届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以前瞻的眼光,希望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积极作用,持续关注汽车驱动领域的前沿技术,为行业搭建一个平台,引导整车传动技术研究和产品创新,把脉行业发展方向,带动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为消费者选购车辆提供重要参考。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如火如荼的当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占有率迅速提升,市场销量占比已经超过行业预期。但在销量快速增长的喜人成绩下,国内多数车企在电驱动领域仍处于从技术摸索到市场实践的初级阶段,从技术路线的选择、技术先进性、产品成熟度等维度都有可以探讨和精进的空间。汽车评价研究院希望通过此次公益性研讨会,为企业之间搭起沟通桥梁,促进行业间信息互通,帮助企业研判趋势、理清发展思路,为推动中国电驱动行业的技术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研讨会得到了、思皓新能源乘用车公司、博格华纳联合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无锡胜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国内电驱动技术发展的外部呈现“四个加”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在致辞中以四个“加”总结了国内电驱动技术发展的外部现状。


首先是渗透率的加快,“过去行业预测中,有的积极乐观,有的中性保守,但时至今日电动汽车发展趋势的加快,行业在这方面的认识已经高度统一。”李庆文说。数据显示,2022年5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24%,新能源乘用车电机电控累计搭载量为35.8万套,同比增长71.2%,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的快速增长是电驱动技术发展的大前提。


其次是市场竞争态势的加剧,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刚起步时期不同,彼时企业在利好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空白的大背景下,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但随着各家企业争相投入到新“战场”,以及外来参与者带来新想法、新思路,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各细分领域的竞争正逐渐加剧,电驱动的竞争加剧态势也呈现在行业面前。


第三则是市场多元化加宽,“造车新势力从B级车甚至C级车入手,另一些从传统车厂独立出来新能源公司,或出来创业的新品牌从A级车入手,如今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电驱动技术发展,多元化程度在不断加宽。过去市场竞争是由政策推动的竞争,而今开始向市场驱动的竞争展开。”李庆文表示,市场竞争展开的特点就是多元化,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李庆文认为,电动汽车的电驱动技术和传统燃油车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传统燃油车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相比之下,中国电动汽车的国际化与国内汽车市场高渗透率、高成长性同时进行,这也意味着电驱动技术的国际化进程会加快,即第四个“加”。


最后,李庆文表示,中国市场对电动汽车产品的要求不断加高,消费者眼光独到挑剔,国家对电动汽车的行业标准也日趋完善。“在这样几个‘加’的形势下,我们讨论电驱动的问题核心就是要使中国的电驱动真正地成为世界领先。我个人认为未来电动汽车竞争,电驱动体系的差异化将对于整车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电动汽车企业的电驱动体系不是领先的、不是一流的,那么它的整车也就不是领先的、不是一流的。”李庆文说,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一个好形势中,但如果不持续创新、不把优势扩大,还有可能落后。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促进了电驱动技术的进步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性进展,除产销数量的快速增长外,人们曾经担忧的充电难、续航短等问题正在逐渐成为过去,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了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1.6%,呈现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公安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辆,事实证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安庆衡表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促进了电驱动技术的进步,而研讨会抓住高渗透率发展及供应链重构格局,时机准确也非常必要。


安庆衡同时肯定了汽车评价为推动中国自动变速器产业发展和电驱动技术发展做出的努力,从2016年开展十佳变速器评价以来,6年间汽车评价研究院聚焦“DCT关键技术”、“动力总成一体化”、“混动技术”、“电驱动技术”,为带动自主变速器及电驱动产业进步提供了实质性帮助。


应看到自身短板 中国电驱动技术发展任重道远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发言嘉宾,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从市场客观情况和电机技术层面介绍了目前国内电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技术层面来看,此前行业有观点指出我国在电驱动技术领域至少是不输于其他国家的,但蔡蔚认为中国的电驱动技术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行业认为中国的电机技术不落后,但是高水平的产品都并非出自中国的研究院,我们要引起重视,不能认为电机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所以一定要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千万不要认为我们的电机是先进的,我们应该看到自身短板。蔡蔚表示,电驱动的核心零部件强,电动化汽车产业才强;电机技术的前进到了与材料融合发展的阶段;半导体产业链强,电机控制器才有竞争力,芯片和算法强,控制系统才能自主可控,尤其对于智能控制。


电动客车是商用车技术进步和成长的排头兵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林程针对商用车领域介绍了电动驱动系统方面的技术关键和趋势。林程从自己研究的领域发现商用车电动化对碳中和碳达峰的影响较大,目前商用车的排碳量占整个汽车行业的56%。“从国内发展情况看,商用车一般沿用电动客车的动力平台,由于国外企业很少做电动客车这类产品,所以这中国在这个领域有发言权,现在中国电动客车技术水平领跑全球。电动客车是商用车技术进步和成长的排头兵。”


林程介绍到,商用车的动力系统和乘用车不一样,商用车的动力系统更为复杂,系统的种类和构型也较多,可通过动力传递路径、空间布置形式、驱动电机数量以及变速器和减速器的种类划分成多种分类方式。而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央集中控制需要突破新一代复合型商用车电驱动构型,以覆盖多场景、多工况、多车型应用场景。“现在商用车动力系统朝着深度机电耦合、多电机、多挡变速等趋势发展,各构型间无明显优劣之分,只是不同的车型、不同的工况决定了不同的技术路线。”林程说。


车用高密度SiC电机控制器是新能源核心动力比拼的竞技场


随着市场对电动汽车动力性能提出的更高需求,需要研效率更高、体积更小、功率密度更高的电机驱动系统,而其中车用高密度SiC电机控制器是新能源核心动力比拼的竞技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温旭辉解析了车用高密度SiC电机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她表示:“利用SiC器件的高温、高频特性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控制器密度的有效途径;由于SiC器件快速开关特性和高频运行使得EMI问题突出,有源与无源滤波的结合是实现高密度EMI滤波器设计的有效途径;用大电流导通压降作为特征值实现SiC结温实时监测方法对提升电驱系统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零部件巨头在传统系统积累下稳定过渡 现在主攻电动车市场



作为传动系统的老牌零部件供应商,博格华纳联合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电驱工程经理王洪涛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对传动系统在电动化时代的思考和想法。“机械变速器从传统的MT、AMT、DCT、CVT、AT,过渡到DHT,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电驱的减速器或者是变速器,变速器的演变也是变得越来越简单,集成度越来越高,大家都可以看到系统都会朝着简单化和模块化的趋势进行。”


王洪涛说虽然系统变得简单了,但一些核心诉求并没有简单,在成本、集成度、高效率、NVH等方面还有诸多权衡条件。事实上,车辆电动化的快速推进降低了传动系统的复杂程度,也加速了模块化的进程,但王洪涛认为传动系统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导致零部件的种类在减少,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博格华纳传动系统正在为汽车电动化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我们从传统燃油车一直稳定地过渡下来,现在主攻电动车的市场,在传统系统积累下好的经验和好的产业化模式,其实还可以继续延续到电驱系统上。”


高性能、低成本是整车企业技术突破的重点方向


思皓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电驱部技术副总监李大伟是参与此次研讨会的整车方之一,整车方对于电驱动设计和应用又有哪些不同见解?李大伟认为,随着零部件技术和产品成熟度的提升,高集成一定是未来电驱动发展的大方向,不管是在空间、重量、成本、生产效率上都带来很大好处,但在包括高速、高压、油冷、碳化硅、扁线等细节技术上也有诸多技术难题待解,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领域,还包括材料、制造等方面。李大伟表示,在产业化过程中平台化开发很重要,因为其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对于整车搭载验证来说也大有裨益,同时能给开发周期和成本带来好处。此外,围绕客户经常使用的工况做高效开发以及从超静音的角度开发,都是目前思皓新能源着重在做的工作。


李大伟说,下一个产业化开发的要素就是从高性能、低成本方面考虑。当前思皓新能源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联合零部件供应商一起开展方案的设计与研究,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攻克技术难关、降低成本。“作为电动汽车心脏的电驱动系统,思皓新能源通过15年的技术积累与迭代,在做到高可靠性、高效率、强静音的同时,在成本控制、可靠性、维修经济性方面也占据一定的优势,这样的话会更符合产业级的电驱动系统的开发,从而给客户、给用户带来最佳的体验。”


电驱动研发节奏变快 对供应商能力提出新要求


无锡胜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彭高楼表示,胜鼎的目的是助力研发,辅助研发做一些试制的工作。从2010年创立至今已参与汽车项目1万多个。彭高楼表示汽车的研发周期在不断缩短,从最初的整车开发36个月到如今18个月,再从样件试制由最初的45天缩短到15天,研发节奏随着电动化时代的到来变得越来越快。


与此同时,彭高楼说现在胜鼎的客户基本都是在研发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的产品。“随着整个业态的变化、汽车行业的变化,新的厂房建设要有柔性产线,现在客户方也要求我们具备一些辅助设计能力。”彭高楼说。


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管欣认为,电动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但燃油车和新能源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汽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活动会恪守客观性、领先型、价值型的原则,务实的进行评价,甄选出好的产品,进而推动电驱动技术的发展。当天下午,其他企业相关负责人围绕电驱动领域的发展也都展开了详尽的业务介绍并提出了相应问题,汽车评价将在后续文章中深入展开。


附:参会人员名单


安庆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

李庆文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

徐向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世界十佳电驱动评委会主席

管 欣  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蔡 蔚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陈 勇 广西大学君武学者、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温旭辉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林 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殷承良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李盛其  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

王书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副主任

李高林  弗迪动力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林霄喆 吉利动力研究院副院长

徐 占 中国一汽新能源开发院电机电驱动研究所副所长

赵雪松 中国一汽新能源开发院变速器开发高级主任

胡 鹏 一汽集团产品策划及项目管理部平台及动力系统项目部项目策划及管理主任

彭钱磊 长安汽车新能源电驱总经理

李大伟 思皓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电驱动部技术副总监

毕 路  蔚来电驱系统与集成负责人

齐洪刚 小鹏汽车电驱动高级总监

林 健 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义兵 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保定研发分公司副总经理

杨新涛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监

王洪涛 博格华纳联合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电驱工程经理

彭高楼 无锡胜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王 鑫 蓝黛动力传动事业部副总经理

洪 震 加特可(广州)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开发部部长

宫 雨 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陈广源 上海舜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周立 上汽乘用车动力总集成架构开发工程师

陈金水 江西江铃集团车桥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耿 伟 长城资本投资总监

李 强 汽车评价总编辑

孙浩然 汽车评价总经理

李镝锋 汽车评价主编



加载评论中......
分享文章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扫一扫”即可将本文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 2014-2017 汽车评价.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072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38